陕北历史 - 史料 - 湮没的古镇——白沙川
湮没的古镇——白沙川

史料     加入时间:2010/12/10 17:16:29     

白沙川村,地处志丹县永宁镇永宁山寨洛河对岸的鹞子川南部,距离洛河大约有22公里。历史上所说的白沙川是指从白沙川本村,到距离洛河14公里处的范围。白沙川在今天看来很是荒僻,以前却十分繁华。此地距秦直道很近,离汉唐明清以来经由鄜州通往陇东的官道最近。专家对该村发现大量烧焦的土块和陶器残片进行研究,确定是古代烧制陶器的遗址;而夹砂陶残片的大量出现,证明这是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迹。在一些被盗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的积炭墓。专家说:积炭墓是汉代墓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村民所称的“汉城”遗迹清晰可见,扒开城墙细看,夯土层非常清晰。在该村千佛洞附近,还保存一座佛塔,专家说是宋代所建。

白沙川地处古代的大商路之上。这条商路由三原和银川为起终点。途经耀州、同官、中部、州到达白沙川,再北过旦八、金汤,吴起、定边,直到银川。这条商路的开通时间不详,但在明朝中期至清朝同治年回民起义以前都比较繁忙,北部的食盐和畜产品经此地运往南部几县和关中,关中的布匹、棉花、农具、瓷器、针线、染料则北运到陕北西部几县直至大漠。商人旅客经过此处,必须夜宿。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白沙川,白沙川因此而商旅络绎,店铺林立;庙宇几多,香烟缭绕;熙熙攘攘,甚是繁华。

白沙川是本县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明朝万历年间修凿了白沙川千佛洞。“千佛洞”地处距离白沙川本村约7.5公里今天叫马家河的村子。千佛洞是一处建筑群,有两层门楼,门上镶有额匾,刻“天启二年更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字样。入院,坐北向南是一字排开的四个石窟,窟上有檐,正殿一进左右两开,各有门,有大小近千个雕刻石佛;另有一单独的石窟。左右两厢分别是钟、鼓楼,有上下两层。共有摩崖石刻4块、清朝光绪三十年以前的碑7通,还有2004年新立的石碑一通。

最早的摩崖石刻无落款年代,首行为“万历四十六年赵”字样,第二行及以后的内容为“山西太原府文水县□备坊第十甲翟廷宦……”等捐款人名和捐数。第二块是清乾隆三十二年的“建修千佛洞石记”,文字大意是说该佛洞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因年久失修,楼阁栋宇摧残,门窗朽坏。有沙僧名飞空,以医术游兹土,行医之余,时勤补砌,历五年而功始就,“门窗增益,院垣周密,钟鼓楼台复树于内,五圣庙堂设立其外。左建隼楼,右新云亭,画栋雕梁,联云接日,金碧皎洁,焕然生色”,基本介绍清楚千佛洞创建始末和发展历史。第三块的内容是为此次修建捐款人名录。第四块上刻四字劝善韵文,似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时所刻。

七通碑分别是:乾隆四十七年所立的“重修洞序”和捐款者姓名捐数名录碑两通;道光十一年“重修千佛洞志”及捐款者姓名捐数名录碑两通;道光十一年千佛洞住持出资为本庙购买土地的“文约碑”;咸丰元年残碑一通;光绪三十年所立“重修千佛洞碑序记”,记述该庙供奉着常世佛爷、无量祖师、圣母娘娘、观音菩萨、药王老爷、马王神、牛王神等造像。千佛洞门外,还有新近建立的玉皇庙和龙王庙两处单独的建筑。由此可知,这里是释道合一的宗教场所。

白沙川本村村北200米处,现存坐西向东五个石窟,据《延安地区文物志》记载,属明代开凿。窟内有佛教的菩萨和道教神主的石刻造像。主窟洞前有残碑,碑上有“龙远寺观音禅院”字样,碑文无法辨识。背面碑头有不小于30厘米的“碑记”二字,惜其下的小字多已风化,漫漶无识。石窟内各类释道神像近百个,最大的佛雕像高达2.6米。这里也是释道合一的宗教场所。

石窟前靠河的台地,建有关帝庙,庙旁完好保存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所立的六通碑,文字清晰。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重修关帝庙纪事碑文曰“大清国陕西延安府保安县金汤里白沙川集前,旧有关帝圣贤老爷神庙,历年久远,天雨过多,损伤大半”,因此,当地居民和客商、商号集资修葺,其中有朝邑10人、韩城6人,郃阳3人、山西、解州各1人。嘉庆四年(1799)以同样的理由再次重修,亦立一纪事碑。道光六年(1826)的碑文是“义碑记”,记述“经商之人,身居异乡,一丝大故,终不能卒归卜穴。”因此,“益兴号、天成号、万兴号、永祥号、永兴当、和合店、永春号、永兴号、万兴号、恒盛通、生顺号、永盛店、裕德号、百盛号、大生堂、韩城店、志恒李、清香馆、恒升秦、同典馆、王全典、元典号、三成玉、魁盛店、永顺通、复典公、恺盛号、三合店、恒胜号”等二十九个商铺以及二十一位个人共同捐款,购置当地居民“贾、王姓氏西山地一段七垧,立为义地。倘若后有死者(指客商),庶可葬焉”。道光二十六年(1847)的碑文大意是,永兴当、万兴元记、永兴号、恒盛号、永祥号、永泰号、和合号、生顺元记、恒升泰记、天顺魁记、和盛王记、永盛店等商号因“白沙川其道窄狭,且有渠水涌涌,余等难安,共发善念,均思整修,各捐资财,修石桥一道,前后危途尽经补缉,庶乎自今以后,行者咸乐其荡平,而居者亦所谓周行矣。”咸丰六年(1856)“关帝庙重建石旗杆创修院墙山门记”,文中记述了对此庙前原有的一对木质旗杆更换为石质旗杆的过程。两根旗杆高约10米,在庙前两侧各树立一根,上有对联一副曰“蚕眉眼凤忠义昭万古以长存;双斗单龙事业历千载而不朽”。这个建筑在当时堪称雄伟。

白沙川居民说,全盛时期的白沙川本村被洛河川人称作为镇或街。分为四个区域。关帝庙周围是市场和戏楼,各种店铺面一家挨一家,长达百余米。南边是本地居民居住区。隔河相对的是各种店铺主的居住之区,那里有门楼高墙,外人很难进入。其南是货栈旅店区,是往来商客和旅人的夜宿之所;出本村向北的7.5公里范围之内,有多处本地居民点和家居式旅店。

同治六年,回民军血洗焚烧了白沙川。传说大乱来临之际,未来得及逃走的本村居民三四百人被捉,集体押在距村北约400米的台地上,回民军将数人一组押到附近的拐沟内全部屠杀,鲜血沿无水的干沟一直流到100多米外的小河。后来,台地上的人知道了,徒手拼命,仅有一二十人逃出,余者全部被杀。屠杀之后,回民军在该村肆意劫掠,最后放火烧毁了庙宇、商铺、店面和居室。白沙川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同治十三年,亦立一碑。楚军管带、仁胜左军中旗前哨、湖南长沙花翎守备廖洪亮主立庙碑,他在碑文中写道:“窃闻里中有社,为乡人报赛之区;集镇兴祠,系商贾祈祷之所。白沙川,为商贾辐辏。向有关帝庙一所,基址宏敞,规模壮丽。自兵燹以后,民舍被焚,即庙社亦倾坍。虽地已安谧,料理乏人。此间用兵最久,受害最深。大兵之后,益以荒年,以故人存孑遗,尸骸枕藉,清白骨,收葬无人,心甚悯矣。因创修白骨大塔,派人收拾残骸,妥为聚葬矣。”战争结束20年后,即光绪十六年(1890),署任知县李嘉绩在《过鹞子川宿白沙川作》诗中写道:“处处青烟处处云,两山高峙昼常昏。叶黄乱夺斜阳色,水绿争淘藓石痕。自拔荒榛登野寺,谁寻劫火问孤村。白沙川上萧条宿,试醉田家老瓦盆。”冷寂如此。在附近子午岭的群山之中,经常“有匪类潜匿其中,时为民害”,抢掠商人之事不时发生。然而为了民生,当地的“脚户”们折而不挠,不曾停下脚步。与从前不同,外地客商较少参与。回民起义被平定后,此地人稀,不断有外地人来定居。白沙川行政村现有全国十二个省籍的村民,多属回乱后迁居。一直到1980年,妇女仍然用棒槌在石槽内舂米面;许多老人终其一生未到过洛河。

白沙川是志丹县保存碑刻文字最多的地方。这些古物和文字反映了如下信息:第一,明朝中叶以后,白沙川就成为周围居民宗教活动的中心。祭祀的神灵,多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对菩萨、土地、龙王、药王、眼光、马王、牛王、娘娘、财神等。人们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不断地重修神庙,宗教场所日益扩大,以满足民众祈祷礼拜、抚慰心灵的需要。第二,清朝前期,白沙川在行政建制上隶属于保安县金汤里。保安县在明朝曾在全县建立了金汤、德化、靖边、园林、永安、宁远、太平、仁和等八个里。清朝前期沿袭了明朝的乡村机构建制。若以地理位置计,德化里距离白沙川最近,但是白沙川在明朝和清朝都属于距离此地60多公里以外的金汤里管辖,可见当时白沙川与金汤里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联系十分紧密。第三,外地客商在白沙川的繁荣起了主导作用。最迟在清朝乾隆年间,此地就设立集市,客商居多,乾隆二十三年的石碑上21位外地集资者应该都是客商;嘉庆年间重修庙宇时,外籍捐资者更多。道光年间众多商铺协力为去世在此地的商人购买公用墓地,可见外籍者之多。直到咸丰年间,客商依然是主体。咸丰《保安县志·习俗》总结说“城乡贸易,皆同州、朝邑、韩城及山西人居多,县人入伙生理者十不过一二”。从商家号铺名称上推测,有些商家在此地经营有六十年以上。从经营范围上看,号、当、店、堂、馆、通、典名目繁多;“三成玉”店的存在,说明此地不仅经营普通消费品,还经营奢华消费品。道光末年商家们集资修建桥梁和道路,说明客商们有继续在此地经营的长远打算;同时也证明他们重视公益事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从消费的角度上看,当地人的购买力足以支撑众多商铺的存在和发展,也给予商家充足的发展信心。总之,乾嘉道咸年间,白沙川发展成为本县最繁华的地方。“一天一驮银,三天一起镖”是时人对白沙川盛况最凝练的概括。第四,白沙川定期举办的庙会举行戏剧演出。一方面活跃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另外,它还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寓意。第五,与商业活动相关的产业配套完备。此地设有镖局,镖局由当地刘姓人祖辈开设,他们武艺高强,负责保护街市秩序,承担营业收入银钱的外运。饮食业亦很发达。 2005年,在当年商铺街的废墟中,出土了一个生铁铸成的火锅,这是回乱以前的遗物,火锅那时在该村被使用毫无悬念。旅店很多,最大的旅店属当地王姓家族开设;白沙川范围内的居民有许多家居式旅店。旅店服务周到,服务水平较高。传说每到夜晚来临,各食堂、饭馆香气四溢,生意兴隆,客人不仅喝酒猜拳,来了兴致,还会引吭高歌,热闹非凡。第六, 白沙川衰败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同治年间的那场回民起义战争;后来曾试图恢复,但清朝的结束引发了全国社会秩序的长期混乱,当地也不例外,土匪经常出没,经商没有安全感,恢复经济的努力没有成功。解放前后,随着公路开通,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这条古商路被废弃,白沙川终于变成偏处一隅的山村。

白沙川是志丹县文化积淀最厚实、历史跨度最长久、涉及门类最齐全、信息含量最丰富、经济曾经最发达的地方,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残片,秦直道,宋佛塔,明禅院、千佛洞,清古碑、摩崖石刻,繁忙的商路,众多的商铺,繁华的市场,残酷的战争,彪悍的土匪和与之对应而生的镖局,旅店,火锅,建筑,革命文物,原始森林等,都使其极具开发价值。今天的白沙川人,急切地盼望政府加大对白沙川开发的支持力度,渴望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白沙川能够重现繁荣,再度辉煌。(曹树蓬)

上一条:明代陕北自然灾害与民生概述
下一条:清末战乱大灾之年陕北人的生存记忆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