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 - 年俗节令 - 论陕北庙会文化
论陕北庙会文化

年俗节令     加入时间:2019/6/13 12:10:59     鸡西大学学报

 一 庙会和庙会文化

庙会的实质在于宗教信仰,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为人们提供了闲时娱乐活动的空间,它的形成是和我国宗庙制度分不开的。《辞海》对“庙会”的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中国风俗辞典》释文与《辞海》类似:“庙会,亦称庙市。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的定期集市。” 陕北庙会活动的方式完全与上述典籍相符。据清康熙年间横山县志记载:“县境寺宇观庵所在林立,甚至三五村庄集合结社,每值演剧集会,甚至棚帐比鳞徵逐不悟其贱,流毒之不可以道。”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陕北地区民俗宗教活动便十分兴盛。“文革”时破四旧之风盛行,各地庙宇受到毁灭性的摧残,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被毁。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兴土木,或新建,或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葺。后来的庙会活动宗教性逐渐减少,娱乐和商业性大大加强,庙会期间生意人的收益往往比集市还好许多,周围十数里,村民呼亲唤友,蜂拥而至,庙会宛然成为乡村节日盛典。

二 庙会仪式

庙会仪式的举行则是为了纪念相关的神,为了回忆某神在特定的日子做过的事情。尽管时过境迁,但是其忠实的信仰者在举行仪式时就是为了让他(她)复活,仪式古老而复杂,在百姓的膜顶礼拜中享受香灯,品尝贡品。陕北的庙会大都集中在夏秋两季,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生之日)和五月十三(龙的生日)是庙会最盛的日子,庙会活动大多以村为中心,活动内容包括庙会活动前议事安排、庙会当日各项活动、庙会结束后的善后工作。各个庙会尽管有道教、佛教之分,不论哪家庙会从开始到结束仪式步骤大致相同。

1.活动前议事安排。在庙会举行前,本村会首通知各会长开会,分配任务。一般而言,各会长的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人员变化不大。细节包括:接待鼓乐班、安排请神、送神;接待戏班、安排演员住宿及后勤工作;负责接待香客,疏导交通;负责仪式与解签;最主要的是迎贡组,负责庙会当日迎贡的全部事宜。以上各组均有专人具体负责。

2.请神。陕北山高沟深,地形狭窄,文化的交流、变迁较慢,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庙宇会选择几个地方修建,相对分散。在举行庙会活动时,要把几个地方的神都请到举行庙会的地方。庙会举行第一天,鼓乐班先要吹奏一曲,俗称“支鼓”,用意为通知村里民众,庙会即将开始。支鼓后即准备请神,请神一般是先请大神,再请其他。本文以绥德米家硷村庙会为例说明。米家硷村供奉的正神是水圣母娘娘,因其灵验,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是米家硷庙会正日子,前来的香客有河南的、山西的、内蒙的,甚至还有甘肃和宁夏的。关于水圣母娘娘得道成仙,有一美好的传说。据传春秋末期,楚国政治动乱,伍子胥全家遭难,仅子胥得逃。出昭关后被一渔家女子搭救,后女子落水成仙,是为水圣母娘娘。每年七月十八日是水圣母娘娘得道成仙之日。因此在请神这一环节中,请水圣母娘娘至为重要,请时各会长都需前去。关于水圣母娘娘显圣的传说在米家硷世代相传,而水圣母引风吹跑乱军更为传神。清同治年间陕北发生大规模的回民造反作乱,所到之处凡是汉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杀。某日回军攻至米家硷,眼看灾难即将来临,村中老者来至水圣母庙前,焚香祷告,祈求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霎时狂风大作,乱军心中害怕以为迁怒本地神灵,引军退去。此后本村世代虔诚供奉。英国神话专家戴维·罗尔在其著作《传说———文明的起源》中谈到:“传说的功能在于追溯一种更高尚,更美满,更超然的及更有实效的原始事件,在于作为社会传说的起源而加强这传统的力量,并赋予它更大的价值和地位。”显圣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神祗力量的崇拜,寄予无限怀念,反映出百姓向往和谐、安居乐业的朴素思想。

3.迎贡。迎贡又称“迎献贡”,其目的在于娱神,一般在庙会的第二天的正午举行。迎贡从庙会出发,去事主家(接待迎贡的人家)迎接贡品。贡品即“面卷卷”,要捏整整 36 盘(木制盘子),每盘装有 200 多个。迎贡仪式:所有迎贡人员从庙会里院出发,鼓乐班鸣炮头前引路,随后是仪仗队、銮驾和龙王牌楼,与别的地方相异之处在于,龙王牌楼内置的不是龙王爷的牌位,而是本村正神水圣母娘娘牌位,中间有鼓乐班和秧歌队,最后有乐班压阵。到了主家院中,三个乐班一齐演奏《大摆队》《将军令》等传统曲牌;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表演后,由四个人抬着牌楼在主家院子四周转一圈,以示消灾免难。最后有主持仪式的会长安排的议程,步骤如下:主家上香———上贡品———祈神保佑———招待迎贡队伍———返回庙会。返回时鼓乐班在观众围观下卖力表演,互相较劲以博得观众的认可,随后迎贡队伍回到庙会所在地,当天的仪式就宣告结束。

4.送神。陕北庙会一般举行日期是三天,庙会举行的第三天下午会安排鼓乐班送神。请神一般是先请大神,再请其他。送神时恰恰相反,先送其他,最后才送正神水圣母娘娘还宫。庙会活动正式结束。

三 庙会主体多元性和价值

在陕北地区对神的信奉由来已久,据《延安府志》卷四十载延长县志:“延长俗信佛信神,宋以前难考,金至明争建寺庙。每劈石开洞砌基筑宇雕设,工巧费不下千百……僧不满百,香火寂然而祈福禳灾则依然旧习也。”刘汉腾先生认为:“神灵世界的产生和发展,集中地反映了人类先祖受原始精神仪式支配,熔天地、祖宗、生殖崇拜于一炉,富有浓厚的原始色彩。” 陕北人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实用主义的宗教信仰,因陕北干旱少雨,于是传说中掌管施雨的龙王就成为首敬之神。据笔者调查,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即使是没有塑像或者画像,也会供奉一个木质的牌位,上写着“黑龙大王之神位”“青龙大王之神位”等,定期举办庙会,夏季则抬着龙王牌楼进行祈雨。生孩子则敬奉观音、送子娘娘;外出做生意,自然要敬贡财神爷等等;为保一方安宁山神和土地自不可少,甚至大吉大利的姜太公也被供奉。另有部分庙会有属于自己供奉的正神,供奉最大的神不是如来佛祖,也不是玄武大帝或者玉皇大帝。而是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如子洲西庄供奉的是本村一位前辈因打仗牺牲而得道所成德神。庙中供奉的塑像,身穿红军服,头戴五角星军帽,手拿盒子枪。庙会里供奉的传统正神(玉帝、如来)聊作陪衬,这种自主的供奉陕北民众非自觉意识的简单变革。庙会存在及发展壮大,在于它娱神、自娱与市场商业性相结合。自觉地把村社周边的人动员起来,加入到庙会活动的场面中。正如张昀在《试论庙会文化价值》一文所说:“随着各种形式的民俗节日活动,在心理和精神上进行一次民族文化历史的神游和体认,成为继承和接续民族文化的一次集中演练;一方面又根据新的时代条件的变化和新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进行改造和补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陕北农村庙会活动日渐壮大,其中不乏铺张奢侈之举,庙会期间商贾云集,贸易频繁,增添了商品集散的性质。现代庙会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是以村庄为中心,宗教色彩已极其淡化的全村性组织,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全村性组织,因此往往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本文选自:秦国庆,孙建芳.论陕北庙会文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02):140+143.

上一条:已经没有了
下一条:非遗:陕北面花的魅力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